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河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河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04 14:30:3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全面提升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加快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一)总体目标。

  全省监测、速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贡献率不断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京津冀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我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地震的能力。发生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基本达到应对有力、安置有序,有效控制灾害规模和程度,确保社会稳定。

  (二)主要指标。

  1.建成以测震台网和强震动台网为骨干、烈度仪为补充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省内发生5.0级以上地震后,5-10秒发出预警,10分钟产出城市烈度速报结果,30分钟开始持续产出灾区范围、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评估结果。

  2.建成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精细化的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建成以省级地球观象台为骨干、社会服务为补充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形成以固定观测台站为主,流动地磁、重力、短水准等观测为辅的多学科、全覆盖的地球物理化学观测网。

  3.全省城乡一体化抗震设防管理整体推进,新建工程全部实现抗震设防,农村抗震设防能力整体提升,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提供震灾预评估结果,2小时内提供初步人员伤亡、房屋破坏信息和辅助决策建议,3-5天内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特重大地震发生后,救援队伍在24小时内基本覆盖极重灾区。

  5.深化强震机理与监测技术、地震成灾机理与减灾技术、地震灾害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建设3个特色突出、高效精干的地震科研与技术研发团队,加强地震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6.创作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展教精品,建设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虚拟展馆,并充分利用行业现有的博物馆、科技馆、仿真馆等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社会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知识并能有效开展自救互救。有效处置地震谣传事件,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

  1.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整合区域监测资源,优化台网布局,形成地表与地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球物理化学场观测网络,建设地球观象台,提升全省地震监测能力。建立覆盖全省的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实现地震超快速报、地震预警和仪器烈度速报,为社会公众提供地震超快速报、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为全省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建设区域维修中心,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创新台网建设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完善地震观测台网从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管理程序和制度。加强震情分析研判,提高短临预测和震后趋势判定能力。

  2.提升城乡抗震能力。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面符合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改革,按照新的管理程序依法开展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区域活动构造和地震孕育环境的精细化探测,研判未来强震发震构造位置,完善与城市规划布局的衔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提供目标地区地震风险信息服务。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城市基础设施、重大生命线工程等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加固。推广结构健康监测诊断、减隔震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全面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促进城乡地震安全均等化。开展防震减灾基层基础示范建设,提高公众抗御地震风险意识和能力。

  3.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新机制,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构建更加适应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应急行动预案和地震灾害处置协调机制协同联动。开展军地联合、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系统,配备搜索救援、移动信息终端和个人保护等装备。完善省、市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示范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构建满足震情发布与预警、应急救援指挥与决策的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及应急决策协同平台,快速获取与预判灾情、调查与评估灾害损失情况。继续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巨灾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二)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1.加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和宣传等手段,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修订完善防震减灾相关法规制度,加快出台地震预警方面地方立法,建立健全地方地震标准体系,提高防震减灾法制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制定防震减灾责任清单,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测预警、抗震救灾、信息共享、舆论引导等协同工作机制。建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依法有序参与防震减灾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基层在抗震设防监管、科普宣传教育、地震应急准备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地震年度重点危险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等信息和震灾情景构建技术服务,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地震烈度分布等信息服务,提供地震观测、探测数据信息共享服务,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抗震设防参数、震害预测等信息和减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鉴定、结构损伤探测等技术服务。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扩大公共服务受众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保障公共服务效能。

  3.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加强邢台、唐山等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及地震遗迹的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功能。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防震减灾知识传播平台,加强重点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建设流动防震减灾宣传阵地,研发防震减灾宣传精品。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技能。发挥防震减灾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社区、城市等,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宣传。

  (三)全面强化防震减灾支撑能力。

  1.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攻关,鼓励原始创新,提高协同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大震构造环境、孕震机理与地震预测、地壳精细结构、地震精定位、震源动力学等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问题基础科学研究。开展地震监测、速报、预警、地震区划、工程震害防御技术和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等实用技术研发。完善以省地震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相联合、市县地震部门参与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开展具有河北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地震科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与引领,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地震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2.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立足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顶尖人才和业务领军人才。围绕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有针对性地培育3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5-10名在地震系统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带头人。实施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计划,促进京津冀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人才培养、吸纳、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激发创造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强化信息化支撑。升级改造现有地震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收集整合基础探测、观测数据信息,挖掘、保存历史及现今地震科学和工作重要文献、科研、科考、科学总结档案信息,强化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增强防震减灾各部门间信息的互连互通能力。完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系统建设,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的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拓宽防震减灾信息获取渠道和途径,丰富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四、重大项目

  (一)河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依托同步进行的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和石家庄、秦皇岛两地烈度速报台网系统建设,结合河北省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覆盖全省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等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1.建成以基准台、基本台为骨干、一般台为补充的全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台间距不大于15千米。

  2.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数据处理和发布系统,包括1个省级系统和11个市级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的快速集中处理,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超快自动速报、快速产出地震动影响图像、震源机制解、根据余震分布模拟地震破裂过程图像等,为抗震救灾、地震趋势研判及后续地震科研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部门加强合作,建设直通式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渠道,利用最先进、快捷、广泛的媒介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4.与交通、电力、石油等部门加强合作,推进高铁、电力、燃气、油气管线等生命线工程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及自动紧急处置系统建设;与教育、卫生、交通、安全监管等部门加强合作,针对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危险源,研发地震预警信息接收和发布告警系统,加强紧急疏散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等。

  (二)河北省防震减灾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地震信息网络技术架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成集地震科技数据汇集、存储、处理、发布于一体的防震减灾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地震科技信息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

  1.建设防震减灾科技信息系统。实现地震信息资源数字化,综合汇集、全面展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科学研究等专业信息和工作成果,为公众宣传、科学研究和成果展示等提供软硬件支撑。

  2.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在防震减灾科技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建筑物抗震设防、城市活断层探测成果、减隔震技术应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分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地震科普知识等;省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省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向社会发布地震速报、烈度速报、地震预警等防震减灾即时服务信息。

  3.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系统。建设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网络虚拟展馆,扩大宣传广度。购置地震模拟体验车,开展重点地区防震减灾流动宣传,增强宣传针对性。

  (三)河北省地球观象台建设。依托河北省现有地震中心台站的优势资源,全面提升改造张家口崇礼形变台、红山和涉县地磁台,将其建成全国一流的地球观象台,综合开展地震科研、技术研发、设备中试、预测预报、人才培训等工作。

  1.以地球观象台(张家口崇礼形变台)为基础,利用怀来、张家口、崇礼形变山洞,发挥涿州、易县、文安台的区位优势,协同京津两地,在京津周边和存在潜在地震危险的京西北延怀盆地、三河—平谷、文霸—唐山等重点地区,布设密集的、高分辨率的地震观测台阵系统,开展地球物理化学场观测、人工震源技术探测等科学实验和观测技术研发、设备中试等应用研究。选取观测基础和实验条件成熟的台站建设地震野外实验室,建设立体地震观测系统和监测数据处理交换、预测研究平台,为深化地震预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以地球观象台(红山台)为基地,与京津两地合作并充分依托北京市相关研究所的力量,建成京津冀防震减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联合加快专家型人才培养,推进京津冀三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逐步提高地震科技对防震减灾贡献率。 

  (四)地震应急综合响应能力建设系统建设。针对我省震情形势,以政府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主动承接、有效整合国家规划、京津冀防震减灾协同发展规划涉及河北应急救援部分,开展地震应急综合响应能力建设系统建设。

  1.对重点地区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更新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地震应急协同数据库,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和评估系统,开发新媒体大数据灾情信息搜索引擎,提升灾情快速获取能力。

  2.为地震救援队和现场工作队配备灾害调查移动信息终端,及时提供地震灾区建筑破坏和财产损失情况,提高地震现场搜索营救和灾害调查的工作效率。

  3.建设地震演练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地震部门与省政府、有关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视频会议互联互通,开展部门间地震综合演练,提高应急指挥和抗灾救灾协同能力。升级改造地震现场移动应急指挥系统,补充和完善地震现场流动观测设备,配备地震应急现场专业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提升地震现场监测、通讯和保障能力。

  4.完善基于灾情风险情景构建支撑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对策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全省抗震救灾应急准备能力。

  (五)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提升工程。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展区域主要活动构造和城市群内活断层精细化探测。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和城乡统筹示范区战略,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完善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地震风险信息服务数据库,推进地震灾害风险处置服务。

  1.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地震高风险的状况,在首都圈地震高风险区开展大震巨灾情景构建和地震风险动态监测评估系统应用示范。服务京津冀主体功能区,建立京津冀1:25万活动断层应用工作平台,开展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曹妃甸等地区的震害预测工作,提升城镇抗震设防综合能力。

  2.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发展战略,开展正定新区等区域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崇礼区城区和崇礼区太子城区域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3.在现有强震动观测台网基础上,开展潘家口、黄壁庄等地震构造环境复杂的大中型水库的地震监测,建立水库专用地震台网,评估地震风险及其危害,推进抗御地震灾害风险的服务。在超限高层和大跨度桥梁等重点建(构)筑物布设强震仪,开展强震动资料应用研究,为建(构)筑物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提升建(构)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针对我省脱贫攻坚战重点地区大多位于地震高烈度地区的状况,落实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做好农居工程技术服务工作,为农居建设选址、设计、施工等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大幅度提高农居抗震防灾能力,防止因地震灾害返贫致贫。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能意识,加强市、县(市、区)地震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协调、区域协作、部门联动和全民动员工作机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推进,联合实施。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提供组织保障。

  (二)投入保障。把防震减灾纳入同级政府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落实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机制。加大重点项目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经费绩效考评工作,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规划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法制保障。完善防震减灾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体制,规范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构建由组织机构、政策规划、应急预案、标准计量、行业制度、单位制度等组成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促进部门行政管理和内部运行规范化,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为规划落实提供法制保障。

  (四)评估跟踪。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体系和相关制度,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做好规划实施的上下衔接、任务衔接以及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上一篇: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