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特征
——工业加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石家庄市着力加大四大产业和五大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43.7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4%,比2005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47%,比“十五”期间高1.36个百分点。
——效益明显改善,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2005年的211.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59.81亿元,年均增长27.8%;其中税金由88亿元增长到232.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53.1%提高到60%,成为全市财力增长的主要源泉。利润、利税总量分别高于唐山38亿元和32.7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349.6%,高于全省64.3个点。分行业看,建材行业扭转了“十五”期间的亏损局面,利税大幅度增长;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利税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市工业效益大幅度增长的主导力量。
——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增长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轻重工业保持均衡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比重稳步提高,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88.61%提高到2010年92.30%;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48.4%提高到2010年的56.4%,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4.74%,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30%。
——工业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五大工业基地和南部工业新区初具发展规模,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7个,10个工业聚集区列入首批省重点工业聚集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新的战略增长点。16个县城周边工业集聚区和2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初具特色和规模,成为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县域工业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集群。西部山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井陉钙镁、矿区煤炭深加工、灵寿石材、鹿泉建材等特色产业;东部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形成辛集皮革、晋州纺织、深泽洗涤、无极板材、藁城宫灯等特色产业;南部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形成高邑建陶、赵县淀粉等特色产业;中部依托区位优势,形成正定板材、栾城医药等特色产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
——中心城区工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中心城区传统优势工业向周边郊县转移的同时,缺乏新的产业增长点;中心城区与县域工业发展同构,除制药工业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代表工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缺乏有实力、有竞争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经济发展滞后,引领带动能力差,与县域工业之间缺乏分工协作。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发展能力弱。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3%左右。石家庄市标志性产业--医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也仅为1.3%左右。同时,促进和引导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战略资源相对短缺,要素支撑能力弱。石化、钢铁、纺织原料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进口和调入。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西部多山,生态敏感性强;东部多基本农田,人口密集,可利用建设用地少。劳动力素质有待于提高,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不足。
——环境容量较小,承载能力弱。市域内地表水体总体呈“有机污染型”,各地表河流受沿途工业污染源污染较重,城镇下游河段水质多超过地表水功能区划标准,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背景
——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一是国际技术转移全面推进,技术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转移形式更加灵活。目前国际贸易总额中技术贸易额已占50%。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发达国家为保持高科技上的领先性和垄断性,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应用的国际化和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多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与交流也在加快。三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呈现全球化趋势。为加快技术创新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本土化战略。四是世界制造业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深刻的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化、制造柔性化、装备智能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是发展战略的转变。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要素投入模式的转变。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三是工业化推进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与工业化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品牌建设等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
——河北省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实施“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强力推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迅猛推进。唐山正用“蓝色思维”努力改变“煤都历史”,曹妃甸现代重化工基地已见雏形。保定市致力于打造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汽车制造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沧州随着黄骅综合大港的建成通航,渤海新区进入加快开发建设的新阶段。邯郸市提出建设冀南新区,打造装备新城,培育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之后的河北省第三增长极。面临两环大开发和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作为冀中南经济区中心城市,凸显石家庄市重塑工业发展优势的时代紧迫性。
(二)发展机遇
——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创新动力加强、力度加大、进程加快,昭示着科技转移及产业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层次将进一步提高,为石家庄市工业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更广的空间、更宽的领域、更多的机会。
——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消费结构升级,内需空间增大,食品、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居住等其他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为石家庄市消费品工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需求拉动力。
——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正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石家庄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优势工业企业发展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城市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为石家庄市都市工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和要素吸引力、提升省会经济中心地位,引领县域特色产业升级创造了战略机遇。
(三)面临挑战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竞争压力。化学制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同类行业的超常发展,这些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市场竞争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区域工业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唐山、邯郸、保定、沧州等市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现代化工等标志着工业结构演进升级方向的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工业发展地位越来越尴尬。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打造工业强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发展重点工业聚集区,着力培育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做强做优都市工业,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工业分工协调发展;尽快建立起产业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工业经济体系,提升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地位。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改善创业环境,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智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培养,强化工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推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提高工业发展的就业容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创新驱动原则。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自主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集约集聚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工业企业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和特色城镇集中,着力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园区和聚集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式特色工业城镇,提高投资强度和项目建设标准,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循环利用,节约利用土地。
——统筹协调原则。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富集、成本低廉的县域转移,突出各自发展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域之间、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之间,县域与县域之间,产业合理分工,要素有序流动,生产力科学布局,形成统筹、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格局。
——项目支撑原则。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谋划大项目,谋求大发展;加强与央企、国内名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和沟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项目对工业发展的支撑。
(三)目标任务
——总量发展目标。提高工业发展规模,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保持15%以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45%以上。
——质量效益目标。努力改善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要素投入产出率。“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速度保持17%以上,到2015年,利税总额达到1450亿元,其中税收贡献达到55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结构优化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高级化,重塑石家庄市工业发展优势。到2015年,医药、装备、化工等先进制造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左右,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产业聚集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协调城区与县域工业发展关系,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到2015年,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基地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和省级工业聚集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70%。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物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十二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都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社会效益目标。增强工业投资的社会效益取向,提高工业投资发展的就业弹性系数,建立工人工资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机制,让工人公平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国民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累计创造就业岗位25万个,工业企业人均工资水平年递增10%,与经济增长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
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优化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一)优势产业发展提升方向和重点
1.装备制造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重点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6-10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煤矿采掘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飞机、高效电机、核电泵阀、特色专用车、工模具等产品领域形成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产品;装备制造技术及其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逐步实现从制造模式向创造模式的转变。
(2)发展思路
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发展原则,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强与国内外精密装备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知名精密装备制造品牌和项目,重点支持优势整机产品发展,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关联配套产品发展,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依托基地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建成国内知名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3)发展重点
——做强煤矿装备。为满足国家和省大型煤矿建设与生产需要,重点发展系列岩石掘进机、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煤矿排水抢险大型矿用潜水泵、井下锚护设备等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持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强大泵业集团等优势企业,着力抓好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国产化、EBZ260大型全断面掘进机产业化等项目,提高核心竞争力,进入国内煤矿装备制造先进行列。
——大力发展铁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抓住国家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南车集团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辛集腾跃实业有限公司、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重载货车、高速铁路车辆制动摩擦片、道岔用全硫化弹性铁垫板、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铁路货车修造、机车车辆配件、制冷空调、机车电机等优势产品,着力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及检修基地、70吨级铁路货车生产、铁路电气化配套产品生产线、高速铁路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加强与铁道部以及南车集团的合作,通过整车总成和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铁路装备产业发展水平。
——培育航空产业基地。根据国家航空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依托中航工业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推进推进运五B系列、小鹰500、海鸥300水陆两栖飞机、运15-2000等通用飞机制造及相关辅助设施、配套试飞条件建设,着力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项目,积极谋划电子、精密机械加工等配套产业项目,力争建成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航空服务提供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基地。
——着力发展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根据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方向,依托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宏昌天马专用车有限公司、河北金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石家庄星达汽车有限公司、河北兴发专用车有限公司、河北君顺汽车有限公司、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刚集团、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商务用车、特色专用车、改装车、随车起重运输车及车用大功率柴油机、精锻钢质活塞等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配套产品,着力建设精锻钢质活塞技术改造、随车起重机和汽车改装生产线、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智能化汽车安全气囊产业化和预紧式安全带、聚丙烯PP塑料汽车发动机屏蔽组件、湿法生产汽车内饰顶篷、食品机械和钢结构活动房及汽车配件生产加工等项目,推进骨干企业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抢抓国家重点支持小排量乘用车和电动车发展的机遇,积极谋划1.5升以下、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车用直喷汽油机和排量3升以下、升功率达到45千瓦以上柴油机、电动汽车等项目,逐渐发展壮大汽车产业。
——壮大其它关键装备。根据南水北调、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工程及节能减排任务需要,依托石家庄强大泵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阀门一厂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轴承设备厂、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渣浆泵、清水泵、核电泵阀、高效低排放电机、精密轴承、高效轧机、纺织机械等关键产品,着力建设核电站专用系列风阀国产化、风电设备生产线、高效高压永磁电机改造、新型精梳和纺纱机械产业化等项目,做优、做大、做强、做精、做特优势品牌,实现装备工业快速升级。
2.石油化工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原油加工达到1000万吨,总氨达到600万吨。
(2)发展思路
按照“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龙头项目、建设循环型园区、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原则,以三化合一循环衔接为特色,加大循环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引进发展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形成肥、化、热、电、汽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3)发展重点
——建设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依托石炼化、金石化肥等大型骨干企业,以炼油、合成氨、PVC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聚酰胺(PA6、PA66)、丁辛醇、增塑剂(DBP、DOP)、聚乙烯醇缩丁醛、丙烯腈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广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和合成氨气体净化等新技术以及火炬气、污水回收利用等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油品质量升级及原油劣质化改造、60万吨合成氨多联产、30万吨丁辛醇等重大项目,形成以石油炼制与煤化工相结合的产业主链,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打造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三化合一的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基地。
——积极培育精细化工基地。结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河北诚信、柏奇化工、油漆厂等精细化学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氧胺盐酸盐、呋喃胺盐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的高端化工产品,重点建设医药用橡胶密封制品、乙醛深加工、聚天门冬氨酸环保水处理剂、硫氰酸钠、羟基乙酸、丙二酸等项目,完善产品链,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充分发挥石家庄市煤化工产业优势,依托河北正元、双联化工、元隆化工等优势生产企业,围绕煤制合成氨和煤焦化两条主线,支持企业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新型流化床锅炉等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发展高浓度肥料、缓控施肥料,建设以聚乙烯醇为龙头、醋酸乙烯等产品为配套的聚乙烯醇生产基地,以金万泰化肥、新乐化肥为龙头的北部产业新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方向和重点
1.电子信息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市区西部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平板显示基地、卫星导航和通信产业基地在全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到40个,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发展思路
以基地、园区、产业链和项目为抓手,以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力度,培育壮大卫星导航、太阳能电池、节能和电力电子、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集成电路等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通信、半导体照明、电子材料、汽车电子等产业,形成半导体照明、节能与电力电子、卫星导航定位、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四大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光谷”,努力构建以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业为支撑,高度集聚、链条完善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
(3)发展重点
——电子通信及元器件。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54所的技术优势,在巩固提升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混合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关键和新型元器件,重点推进卫星通信、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射频模块扩产,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等项目。
——半导体照明。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石家庄同辉电子、立德、金立翔等骨干研究机构和企业,重点发展硅外延、芯片、高流明LED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向高端发展。
——卫星导航。依托中电科集团54所,以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测试中心、系统运营服务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为重点,谋划建设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加快专用芯片、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卫星导航技术在政府应急指挥、交通、物流、测绘、港口等行业的推广应用。
——电子材料。依托诚志永华、迈尔斯通、鹿泉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旭新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做大半导体材料产业规模,加快TFT、TN、STN液晶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产品推广,大力发展中、高档新型电子玻璃,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
——软件产业。依托石家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支撑工具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产品、数字化媒体、物联网等产业,积极承接软件服务外包。
2.生物医药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培育3-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2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2)发展思路
遵循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以高端化为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围绕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中药制药现代化,突出抓好河北(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强化石家庄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优势地位。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医药产业研发、产品生产和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石家庄市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水平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塑造“中国药都”新形象。
(3)发展重点
——生物制药。以建设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为主的大型生物药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微生物发酵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依托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开发公司、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健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和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公司等骨干企业,全面加强治疗性抗体、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预防或治疗性疫苗、长效胰岛素、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它细胞因子类产品、干细胞相关产品和生物药品新剂型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重大生物创新药物品种和生产加工项目。微生物发酵药物,重点推进新型抗生素、抗排斥药物、新型抗癌药物、新型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微生物来源治疗性抗体类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基因工程药物,重点推进重组非糖基化蛋白、重组糖基化蛋白、多肽、单克隆抗体、重组疫苗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和产业化。
——化学制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原料药生产中的集成应用,解决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推进生物催化与手性合成技术在医药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推动研发、引进新型制剂辅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壮大新型药用辅料产业,构建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辅料、包材等完整的化学制药产业链。重点实施华药集团免疫抑制剂药物、抗癌药物、非青非头类制剂项目,石药集团特色原料药、冻干粉针制剂项目,柏奇化工有限公司7-氨基-3-氢头孢烷酸(7-ANCA)中间体等项目。
——现代中药。充分发挥石家庄中医药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强道地药材精深加工,以现代中药提取和制剂为重点,依托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围绕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等关键环节,推动实施一批治疗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品种产业化项目和中成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着力打造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复合药物——新型中药制剂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品链。中药标准提取物,重点发展黄芩、柴胡、酸枣仁、枸杞子、知母、紫菀、北沙参、远志、丹参、槐米等省内道地药材标准提取物;新型中药制剂,重点针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肝病、病毒性感冒、妇科慢性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开发一批滴丸、缓控释制剂、巴布剂与经皮吸收贴剂、靶向给药制剂等新剂型;新型复方药物,重点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挖掘整理经典方和临床经验方,研究开发一批疗效确切、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抗病毒、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的新型复方新药并实现产业化。
——营养保健品。充分发挥石家庄中医药产业、中药材和大宗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功能性营养保健品为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营养保健品,着力打造以中药保健品、维生素类保健品、有机酸类保健品为主导的营养保健品生产基地。重点开发以道地中药材及其提取物为原料的黄芩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枸杞籽油、丹参素等高端功能性中药保健品,维生素类全系列保健品,大豆分离蛋白和天然植物来源的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半必需或条件必需氨基酸保健品,积极延伸发展有机酸配方膳食产品。
——医疗器械。着眼于构建完善的医药产业链条,推动高端医药关联产业互动发展,以灰阶超声诊断仪、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麻醉机、生化分析仪、尿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超声多普勒胎音仪、洗胃机、手术床、产床、手术灯、灭菌器等基础医疗器械为切入点,坚持“招大、招强、招高”的招商原则,跟踪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发展动态,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品牌,积极发展新型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大力引进X线机、CT机、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波诊断仪、多道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等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项目,培育医疗器械制造集群。
3.新材料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基本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创新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基地。
(2)发展思路
紧跟新材料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发展的国际趋势,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材料在线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推进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3)发展重点
——功能材料。根据国内外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围绕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石家庄市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开发特种材料制备技术,积极推进医用高性能硬组织植入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效稀土发光材料、金刚石膜、金属离子注入及铜合金触头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产业化,加快发展绿色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以及新型半导体能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照明材料等功能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紧紧围绕我国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国防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根据石家庄市现有工业技术基础,大力开展先进钢铁材料的合金设计和制备工艺等研究,重点推进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高强度耐热合金钢、高强度钢板材、高级别石油管线钢、高速钢、高性能模具钢、高硬韧耐磨损钢铁合金等高性能、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无机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根据国内外无机材料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石家庄市在无机材料与加工业领域的发展优势、特点以及资源环境现状,重点发展纳米复合功能材料、非氧化物高温结构材料、高性能建筑物隔热隔音材料、环保材料、超细粉体、高强高韧陶瓷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特种纤维复合防火防腐材料等。加强复合材料及相关原料、制品的研制,将材料优势转为制品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速扩大纳米级氮化硅粉末、碳酸钡/锶/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井陉“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钙镁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4.环保设备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努力培育5-8家具有较强竞争实力、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拥有技术优势、服务当地、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
(2)发展思路
坚持产业投资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加快国内环保市场急需的关键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环境保护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污染治理材料,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展重点
——水污染治理设备。依托泵业集团、煤矿机械厂、亚太环境科技公司、中科环保科技公司、长丰环保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污水、污泥处理成套设备,中水回用成套设备,钢铁、焦化、建材和电厂废水治理技术设备,与膜技术相结合的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设备和产品。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积极支持引进成套脱硫装备制造技术,为钢铁、电力、水泥、焦化等工业脱硫提供技术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以过滤技术和滤料、滤袋、烟气净化和膜处理装置生产制造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国际和国内先进技术,争取在耐高温、耐腐蚀等高档滤料市场和大型除尘主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动控制系统、变频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生产制造方面实现突破。
——污染治理材料。发挥精细化工优势,鼓励发展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灭藻剂、破乳剂、絮凝剂、清洗剂(低磷或无磷)、脱色剂、醇雾抑制剂以及氯氟烃替代品等环保药剂以及卫生填埋衬里材料,离子交换树脂,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各种膜材料和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新型填料材料。面向医药行业、化工行业、食品行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玻璃纤维过滤布、玻璃纤维膨体纱过滤布、高密度聚乙烯衬层和高效复合声学材料,推动环保材料生产及加工规模的迅速扩大。
——环境监测设备。依托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吸引集聚国际国内知名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空气、水质、污水COD、烟气、酸雨等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设备及仪器仪表,延伸发展原水处理、污水处理、除尘、脱硫、空气净化等环保设备及仪器仪表,着力打造以环境监测设备为核心的全球高端环境保护设备生产基地。
(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向和重点
1.纺织服装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亿元。
(2)改造升级思路
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名牌带动、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面料升级、产品升位、技术升高、企业升能四大能力建设,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等新领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以纺织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深层次联合协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
——全力打造现代纺织基地。抓住河北省建设省级工业聚集区的机遇,充分利用石家庄市加快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纺织企业向纺织工业基地聚集,着力推进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润泰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实现石家庄市纺织产业的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
——积极发展高档及新型产品。依托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东纺织印染集团、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的生产,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及丝麻类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新型高档服装面料、新型纤维面料染整、天竹纤维3万锭涡流纺纱线等项目,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显著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
——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节水灌溉、储水和缓释包装等农用纺织材料,多功能篷盖材料和膜结构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航天和航天器预制件材料,手术衣、床单、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和制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培育石家庄市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提高纺织装备制造水平。按照“做强成套主机,做精配套产品”的思路,依托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联合重组相关企业,以提高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以及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产业用纺织机械开发和产业化,着力建设新型精梳和纺纱机械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织机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织机械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传统纺织关键整机的制造水平。
2.食品轻工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其他轻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达到2-3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6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形成一批环保、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
(2)改造升级思路
按照“品种多元化、产品高档化、布局园区化、技术高端化、企业大型化”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重点巩固壮大液态奶及乳品、调味品、肉制品、烟草等行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饮料及饮料酒等行业,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体系,打造名牌产品,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加强食品工业基地和原料基地建设,推动工艺高端化、产品链型化、生产标准化和市场网络化,全面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建立以工程化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其他轻工产业要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重点,打造品牌优势,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轻工业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保轻工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发展方向和重点
——大力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化。以“高质、高端、高效”为目标,以建设行业技术中心、增强创新能力为手段,重点加强酶技术、膜技术、分离提取技术、干燥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微胶囊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食品工业的技术升级,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转变。
——延伸皮革制品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档次、多品种的鞋面革、装饰革、服装革、箱包革,大力提高轻革深加工制品比重。支持辛集、无极等地建立产业园区,实现集约化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引进国外治污减排先进技术,加快研发无污染制革新工艺,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节水设备,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加快发展皮毛动物养殖基地,拓宽优质原皮品种和供应渠道,提升皮革产业上下游配套水平。
——全面调整造纸产业结构。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食品医疗柔性包装纸、复合纸、汽车滤纸、装饰涂布纸、喷墨纸、数字打印纸、干法系列纸等特种用纸和工业加工纸新品种,增加中高档纸及纸板的比重。推动深玉纸业高档文化纸及碱回收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支持赵县华泰等重点企业规模发展、兼并重组,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的大型骨干企业。
——推动食品轻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围绕乳制品、调味品、肉制品、烟草、粮油加工、饮料等优势行业,大力支持双鸽集团、珍极集团、新乐雨润、赵县利民、藁城青啤、河北三元、君乐宝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先支持与上游资源合作一体化项目,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科研、生产、营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食品轻工升级改造步伐。
3.建材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重点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4家以上。
(2)改造升级思路
依据“空间布局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企业优化重组、工艺技术升级、排污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板材、建筑陶瓷、石材等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以粉煤灰砌块、页岩砖等新型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业,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加快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材工业”。
(3)发展方向和重点
——优化产品结构。围绕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依托金隅水泥、曲寨水泥、银港人造板、力马建陶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高档建筑陶瓷、高档板材、高档石材、新型建材,优化建筑陶瓷、石材、板材等产品结构,着力建设50万吨碳酸钙系列产品、高新建陶产业基地、超白压延玻璃等项目,在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加功能上实现突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引导建材产业集群化发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作用,鼓励建材企业之间、建材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建材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大力推进以鹿泉九里山、宜安镇为中心的水泥产业集群,以正定北早现乡为中心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灵寿和平山为中心的石材工业产业集群,以高邑富村乡、万城乡为中心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材产业集群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动重点建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泥工业要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余热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量。建筑陶瓷业要围绕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嫁接现代机电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提高设备技术水平和稳定可靠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冶金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一步降低,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改造升级思路
按照“抓品种、抓质量、抓整合”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大集团,重点发展特钢和精品钢,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推进冶金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移;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冶金业产品结构、工艺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根本转变,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种钢生产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
——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汽车专用钢、特钢棒材,减少建筑钢材生产规模,稳定高速工具钢材生产规模。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和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线。
——延长冶金产业链。大力推进钢铁副产品和废弃物转化利用,发展矿渣微粉、微晶玻璃、高效墙体材料等延伸加工产品。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增强钢铁产业与本地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横向联系,形成前后关联的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金属制品业,重点壮大钢结构产业整体实力,培育形成钢结构加工企业群。
——发展循环经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低品位矿、废渣等资源,实施冶炼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企业实施余热发电、低品质热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提高尾气、余热等综合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强化环保技术的研究和环保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环境。
五、空间布局调整优化
(一)优化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1.优化调整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低碳城市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以都市区为核心,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中、东、西三大片区协调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
2.优化调整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强化省会、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的地位和都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对都市区和市域的功能进行科学分区,对其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定位,对都市区现有的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水平低的传统工业进行布局调整,形成都市区与市域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
——链群聚集,集约发展。以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对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园区,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坚持工业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努力构建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政府驱动,市场主导。强化政府的规划指导、宏观调控、政策助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布局优化的合力。
(二)空间布局
根据功能分区和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中部上水平、东部求突破、西部调结构”的要求,以六大产业基地、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和二十八个特色产业园为依托,突出点线面结合,强化梯度聚集,培育优化产业园区,打造特色突出的中部都市区高端优势产业带、东部平原特色产业带、西部太行山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带,逐步形成中、东、西良性互动的工业空间开发新格局。
1.率先发展中部都市区高端优势产业带
中部都市区高端优势产业带,包括石家庄中心城区,藁城、鹿泉、栾城等三个组团县(市)。按照“高端带动、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推进东部产业新城、空港工业园等工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构建“一内核+三外核”的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进一步强化省会在全省的工业中心地位,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1)中心城区
实施空间北跨和产业东移,建设正定新区和东部产业新城,彻底改变老城区过度集中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城三区”组团式功能布局结构。
老城区:以改造、提升为主,加快人口、工业的外迁和疏散,适度发展都市工业。城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污染型项目,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传统粗放型工业企业退出步伐。
正定新区:以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新区为目标,大力培育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以高端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区。
东部产业新城:以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品牌,集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密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业,打造石家庄工业发展新高地。
(2)组团县(市)
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发展特色,承接主城区工业疏解,培育都市经济区工业增长点。
藁城市:重点发展循环化工、生物产业,鼓励发展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推进藁城市工业新区建设,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项目。
鹿泉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鼓励发展大型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环境友好型工业,限制发展石灰生产项目,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栾城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中药产业,鼓励发展食品、化工产业,限制发展高污染和高耗能项目。
2.加速建设东部平原特色工业产业带
东部平原特色产业带,包括行唐、新乐、辛集、晋州、无极、赵县、深泽、元氏和高邑九个县(市)。以打造辛集、新乐中等城市为核心,以建设南部工业新区为重点,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承接省会工业企业转移,重点改造提升皮革、纺织印染、造纸、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建筑陶瓷、淀粉等县域优势特色工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增长点,实现东部平原加速隆起。区域内禁止新建规模小、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皮革、化工项目。
辛集市:以建设省会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皮革、化工、钢铁机械、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辛集市清洁化工园区、南智丘镇冶金工业区和位伯加工物流园区,打造东部平原制造业高地。
新乐市:以建设省会北部区域次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空港新城建设为契机,重点布局高端生物医药制造业、高档纺织服装制造业、外向型食品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制造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出口型产业,提升化工产业规模和水平。
晋州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五金建材、农药制造和装备制造(汽车配件)业。
无极县:重点发展制革、化工、医药产业。
深泽县:重点发展医药化工、轻纺、机械电子、食品业。
赵县:重点发展轻工(造纸和纸制品)、纺织印染、淀粉和淀粉深加工业。
高邑县:重点发展建筑卫生陶瓷和纺织业,培育壮大核装备制造。
元氏县: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业。
行唐县:重点发展非金属采矿及矿制品业、食品加工业。
3.培育发展西部太行山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带
西部太行山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带,包括平山、井陉(含矿区)、灵寿、赞皇等5个山区县(区)。以平山、井陉(含矿区)为核心,以灵寿、赞皇为两翼,充分发挥毗邻山西的能源优势,立足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的思路,加快推进大西柏坡建设,大力发展煤炭经济和电力产业,适度发展新型建材、化工、钢铁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清洁型资源类工业”。区域生态敏感,禁止污染型工业项目建设,确保环境安全。
平山县:以大西柏坡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太行山区中等城市为目标,优化发展冶金、建材、轻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
井陉(含矿区):改造提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钙镁、建材、陶瓷等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药材种植及加工,培育省会西部太行山区工业经济增长极。
灵寿县:重点发展旅游、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业,石材加工业和矿采选业应在非林区及生态保护区以外集中发展。
赞皇县: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工、生物农药和新型建材业。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区)和藁城市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配套发展相关产业
循环化工基地布局在藁城市丘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
装备制造基地布局在栾城县窦妪镇、元氏县马村,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大型专用设备、通用机械、数控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信息产业基地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和鹿泉市城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
纺织服装基地布局在正定县城东,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
南部工业新区布局在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交界处,重点发展建筑陶瓷、循环化工。
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围绕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在全市16个县(市、区)重点培育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晋州市经济(产业)园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淀粉产业聚集区、平山县西柏坡科技工业园、井陉县钙镁建材产业聚集区、藁城市工业新区、新乐市北部工业新区、深泽生物产业园、辛集市清洁化工园区、无极县经济开发区、灵寿县城东工业园区、行唐县乳业产业聚集区、高邑县核装备产业聚集区、正定县综合工业园、鹿泉市获鹿镇产业聚集区等。
二十八个特色产业园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市16个县市,重点建设鹿泉市建材冶金聚集工业区、鹿泉市绿岛火炬开发区、鹿泉市北部新型建材冶金机加工产业聚集区、晋州市营里线缆产业聚集区、晋州市马于化工园区、晋州市桃园电力金具生产基地、赵县轻纺产业园、赵县新寨店工业园区、赵县生物产业园、平山县南甸钢铁产业聚集区、平山县回舍工业产业聚集区、辛集市南智丘镇冶金工业区、辛集市位伯加工物流园区、无极县城西木业产业聚集区、无极县汽车产业聚集区、行唐县红枣产业聚集区、行唐县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正定县科技工业园、正定县木业加工园区、栾城县冶河工贸小区、栾城县南高纺织产业聚集区、新乐市协神乡板材产业园、井陉县秀林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赞皇县林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元氏县马村工程机械泵业产业园、灵寿县燕南工业产业聚集区、高邑县万城乡化工产业聚集区、深泽县日化产业聚集区等
六、重点工程
(一)重点基地建设工程
1.指导思想
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为载体,按照“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坚持规划提升和基础攻坚并举、机制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抓,完善园区和聚集区产业载体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模式示范功能、创新先导功能、统筹辐射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力促建设项目在园区落地、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支撑和引导石家庄市工业发展的六大先进制造基地。
2.主要任务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高端医药产业园为依托,以华药、石药、神威、以岭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全力推进石药工业园、华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以岭中药制剂园建设,形成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研发孵化区、产业核心区、现代中药区、生物制造和原料生产区、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区五个产业聚集区,把石家庄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3-4家,50-100亿元企业5家。
(2)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中国南车石家庄车辆公司、中航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中集安瑞科公司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切实抓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煤矿工程机械、气体运输装备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引进和建设。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3)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以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链接为特色,发展以石炼化炼油综合改造及40万吨乙内酰胺项目为龙头,产业循环特色鲜明、上下游产品一体化、资源配置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以医药中间体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基地,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4)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中电科13所、54所,追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基地内项目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数字通讯、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电子材料、元器件、微电子等电子信息产品,着力打造“中国光谷”。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3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5)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重点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用布,运用纤维纺纱织造、纺织面料功能整理、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纺织产业,大力发展高档及新型面料、服装,形成高中档、新技术、外向型的产品定位。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6)南部工业新区。重点建设以石武高铁高邑西站为依托的综合配套服务核心区和元氏城南、槐河北岸、万花山、五马山、凤凰山、济河南岸六个工业组团。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把南部工业园区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产业园区,成为石家庄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冀中南城镇群示范性生态产业区。
(二)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指导思想
依托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和二十八个特色产业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需要为基础,强化专业配套协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全力培育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集聚发展关联配套企业,促进区域优势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上下游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1)统筹兼顾,加快聚集。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市)、区在县城周边至少规划建设1个工业聚集区;在产业基础较好、已形成较大规模和知名品牌的特色产业镇规划设立工业聚集区,凡新建或搬迁企业全部进入聚集区,实现集群发展。
(2)着力建设“三个一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与核心工业园区建设相协调,建设一批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批以装备制造、石化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批以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3)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聚集区及园区内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聚集区及园区建设相协调,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与聚集区及园区发展相配套,不断增强工业聚集区及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支持和引导产业集群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逐步嫁接改造成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