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河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26 12:01:36
序  言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秦皇岛市委关于制定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纲要》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纲要》展示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是引领今后五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转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30.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1200元、全部财政收入140.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2.0%、11.2%、20.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94.30亿元,年均增长25.1%。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聚集取得突破性进展,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以旅游业为中心、多元支撑、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7:39.8:49.5调整为2010年的13.6∶39.4∶47.0,服务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旅游业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7.38亿元。港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2.59亿吨和33.98万标准箱。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扎实起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山船重工修造船、富士康科技园、哈电重装出海口基地、天威秦变、中油宝世顺、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88家增加到621家,完成增加值283.29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达88.6%。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12个重点产业聚集区建成面积90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达680亿元以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削减16%和12.7%,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起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0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9项,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0余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中信戴卡、燕山大学等被确定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达46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之首。
(四)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到2010年,933个村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882个行政村进入生态文明村创建先进行列,222个村实施了新民居建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5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5平方公里,除险维修加固水库15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解决了农村36.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67664个。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五年来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52.7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4.9%,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6.3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五)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功能和形象明显提升。北戴河新区建设扎实起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城市特色愈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优美,连续四年在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位居河北首位,城镇化率达48.7%。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区集中供热面积新增344万平方米;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在省内率先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区全覆盖,城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长输管道天然气顺利引入城市区。交通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北戴河机场开工建设,开通了秦皇岛-石家庄动车组,津秦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承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空气质量连续5年保持良好,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人工造林54.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十一五”期间,我市荣获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2009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9中国最佳和谐发展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称号。
(六)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实施了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代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国企改革继续深化,耀华集团整体改制稳步推进,以秦港集团为主体组建了河北港口集团。事转企单位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组建秦皇岛广播电视台。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83亿美元,年均增长5.6%。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年均增长16.1%。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引进内资359.9亿元,年均增长21.4%。成功举办了国际葡萄酒节、天津旅游推介暨项目招商、北京·秦皇岛周、天津·秦皇岛周等特色招商活动,英国乐购、嘉里集团香格里拉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或落地。
(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9394元、3376元提高到2010年的17118元、6214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0%。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县域全覆盖,四县全部成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2%。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并轨,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427户居民搬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9692户居民享受了廉租住房补贴。
(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品牌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市第一医院外科综合楼、妇幼保健院产科综合楼投入使用,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建设了文化广场、长城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圆满协办北京奥运足球赛事,成功举办省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6‰以内。食品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和放心食品市场占有率均达92%以上。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与“十一五”末相比下降30.2%。高标准出色完成暑期服务保障任务。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配套不完善,港口、土地和城市空间等一些重大瓶颈问题亟待破解。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机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和平衡,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农民收入增长缺乏长效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就业压力较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四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思想不够解放,抓发展的精力不够集中。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不作为、乱作为及以权谋私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在发展和改革中认真解决。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五”末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 453.50 880 12% 930.49 12%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 16347 31000   31200 1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2.30     283.29 15.6%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24.54     437.75 12.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重 10.7:39.8:49.5     13.6:39.4:47.0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55.65   12.5% 140.38 20.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5.79     72.02 2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4.93     505.74 25.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9.94     409.67 25.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37     [19.6] 1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7.04     330.53 17.6%
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 1319.93     1884.73 7.4%
旅游总收入(亿元) 69.13     147.38 16.3%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6.68     [183] 5.6%
城镇化率(%) 42.6 47.6 1个百分点 48.7 1.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394 13000 8% 17118 12.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376 4500 6% 6214 13.0%
年末总人口(万人)(户籍) 278.64 300   288  
人口自然增长率(‰)(户籍) 5.77‰ 6.8‰   5.3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25%]   [20.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21753 18272 -3.2% [16%]  
二氧化硫 64545 56347 -2.54% [12.7%]  
注: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预计数据。(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2)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数据来源:秦皇岛市统计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全球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都将处于重大转变之中,变化孕育着机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变化,趋利避害,抓住、抓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面临艰难的再平衡和缓慢复苏的过程,由此带来的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各国围绕国际贸易、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竞争较量更为激烈。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生机。但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政治经济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地调整与变革。从省和周边及我市自身条件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沿海地区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加速崛起和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秦唐沧沿海地区发展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被纳入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上级关注更多、支持更大、要求更高,使我市面临前所未有、倍增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把握大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发挥比较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克难勇进的精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更加注重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努力争当河北科学发展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深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注重生态环保,致力文化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新的更大变化,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基本原则的新内涵,坚持科学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关系,重点处理好“六大关系”,即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的关系、主城区带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立市与产业联动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争取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现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培育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取得突破,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旅游名城建设迈出实质步伐。
──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县域和农村,农村新民居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空间拓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城镇面貌和环境品质发生更大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形成以城区和县城为龙头、重点镇为骨干、基础设施为支撑、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品牌更加亮丽。进一步提高城乡造林绿化规模和水平,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广,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省下达指标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失业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障。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彰显城市活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主要社会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有重要进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暑期工作水平逐年提高,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

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注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宏伟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实施跨越追赶,实现产业结构更优、旅游产业发展更快、现代服务业更强、城乡统筹发展更好、生态环境更佳。充分发挥在河北沿海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争当河北科学发展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力争到2020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名城、休闲文化产业之都、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打造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十二五”末翻一番,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一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000元。2014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河北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部财政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旅游总收入到“十二五”末翻一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5%。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3%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8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10万人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耕地保有量17.83万公顷。生态环境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重点流域水质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44. 5%。
──统筹城乡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均衡、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分别达到30136元和10640元。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实施旅游立市、产业兴市、城乡统筹、开放创新引领、人文生态强市、大暑期大北戴河六大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秦皇岛市建设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沿海强市。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 2015 年均
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7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30.49 1600 1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31200 52000 11%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2.02 145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05.74 1200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30.53 756 1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97 [25] 1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5.09 44.5 5% 预期性
结构调整
(7项)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7.0% 55%   预期性
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 15.8% 15%   预期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64.9% 67.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8.7% 58%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预期性
万人专利申请量(件)   8 18% 预期性
人口资源环境
(13项)
全市总人口(万人) 289 310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3.24 5.8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7.83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4.5%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   [1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0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COD)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二氧化硫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氮氧化物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氨氮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以上   预期性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95以上   预期性
人民生活
(5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118 30136 12%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214 10640 12%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17170]   约束性
恩格尔系数(%) 城镇:34.0
农村:33.1
 
 
 
 
30%左右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7 103   预期性
公共服务
(10项)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23]   预期性
五年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8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约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3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   预期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 70% 100%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预计数据;(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一、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旅游立市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加快打造以旅游业为中心,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核心企业为龙头,科技创新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多元并举、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局。深入开展各行业“对标行动”,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战略,加大推广标准化工作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上水平、产品提档次、企业增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创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优先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抢抓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建立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构筑“两轴、三带、四组团”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深化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产业融合旅游、全方位体现文化、全市域优化生态。整合资源要素,以旅游立市百项工程为载体,着力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游转变;从季节游向全年游延伸;从区域游向全市游拓展,打造“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主题形象品牌。优化“两带六区”空间布局,构筑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旅游多元化产品、中高端项目、重点片区建设和中高端游客市场开发,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品位的拳头旅游项目。抓好既有景区景点和重点接待设施改造提升,力争五年内基本改造一遍。加强旅游通道建设,完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将旅游道路沿线建成风景线、观光线。健全城乡相关业态功能,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文化娱乐、健身养生、医疗康复、生态庄园、工业体验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从海岸旅游向海上旅游延伸,积极打造高端岛屿旅游带和休闲渔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和投资公司。深入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大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全面拓展旅游市场。力争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翻一番、旅游总收入翻一番以上,突破280亿元,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在国内旅游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初步建成中国北方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享誉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城市。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巩固前沿阵地,拓展经济腹地,抢占竞争高地”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以港口物流为龙头、陆路物流为支撑、空港物流为补充,打造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加快实施“西港东迁”工程,优化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加强港城互动,畅通蒙东、辽西等内陆腹地的物流通道,拓展海上通道,依托能源原材料物流和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集装箱和散杂货物流,加快向物流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建设国际型、现代化、综合性大港。北戴河机场建成使用、龙家营物流枢纽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航班航线;建设高效集约的“四大物流园区”,即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管理集成化和智能化,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成为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重要节点城市。
3、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基础产业。围绕文化资源产业化、传统产品现代化和经营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样化艺术表现形式,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商务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从创作、策划到设计、生产和营销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节庆会展、影视传媒、动漫创作、网络游戏、发行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壮大文化产业集群。
4、加快发展新型总部经济。建设北戴河生态总部基地,吸引跨国公司业务总部入驻。加强南戴河、金梦海湾及石河等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酒店、商务办公、会议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制定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国际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5、发展服务外包。发挥服务外包试点城市优势,以人才培训为突破口,高起点引入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外包企业,努力在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在信息产业、物流、金融后台服务、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和支持北戴河软件中心承接国内外软件外包业务,推进秦皇岛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港城创业中心、河北(秦皇岛)软件产业基地和河北(北戴河)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6、实现会展业发展突破。合理规划会展业发展布局,以会展平台建设为突破、以培育会展品牌为重点,着力构建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会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集会议展览、商务服务、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北戴河国际会议中心、秦皇岛国际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代表秦皇岛城市特色的新地标。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能源合作”、“葡萄酒展贸”等,积极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力争成为“东北亚国际论坛”主办地。建立会展业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会展运营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和举办会展活动;加强与北京、天津等知名城市合作,吸引各类大、中型会议在秦召开。
7、培育壮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把金融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摆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为根本,以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为标杆,以金融和投融资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融入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借助京津金融业的优势,逐步健全全市货币、资金、保险等市场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提升金融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以及绿色化水平;通过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动金融业实现新的跨越,建成省内重要的金融集聚区。
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灵活运用发行公司债券、股权收益权信托计划、融资租赁等渠道,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8、推动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以“稳步发展、保障民生、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总量和开发建设规模,科学引导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坚持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基础,以普通商品住宅供应为主体,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住宅,努力提高居民单位住房面积。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调整房地产开发布局,按照生态分区的功能组团理念,优化秦皇岛城区房地产结构。
9、发展健康和养老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对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各种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满足周边城市优质养老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以满足城乡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10、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积极发展社区经营性与公益性服务,健全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以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福利服务制度,发展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
11、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合理配置市场建设资源,改造提升商贸、购物、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重点贸易市场建设,建设“大金三角”城市中心商务区和城市西部第二商贸中心区。加强重点商品监控。积极发展城镇“夜经济”和“早餐工程”。
12、加快发展高端星级酒店建设。以建设五星级以上酒店为主要目标,四星级酒店为次要目标,尽快提升我市接待能力。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把握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把创新驱动、绿色增长作为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加速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1、加快壮大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精心培育,以船舶制造、船舶配件、电力装备、重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设备、汽车整车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配套和技术引进,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集群,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最大的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船舶修造。依托山船重工建设400万吨造船基地;进一步拓展修船和海洋工程,建成国内最大的修船基地;大力发展船舶分段和船舶配套产品,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园。
电力装备。依托哈电重装、天威秦变等企业,发展大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新型节能变压器和变压器用矽钢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大型石化容器等。
重型工程装备。依托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和秦冶重工公司,发展桥梁施工、特大吨位起重设备,重点开发盾构机、TBM掘进机、硬岩掘进机等大型隧道施工装备。
铁路装备。依托中铁山桥、新铁德奥公司和山海关工务器材厂,发展高速铁路设备。推进中铁山桥集团产业园项目,开发生产350km/h以上客运专线道岔。900吨运梁车、提梁机和架桥机等高速铁路设备。
冶金专用设备。依托秦冶重工、首钢长白机械公司,开发干熄焦设备等新产品,加快特大高炉炉顶成套设备研发步伐,推进冶金专用设备集群建设。
数控机床。依托齐燕数控机床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工件送进式系统,建设国家级重点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
汽车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铝合金轮毂、汽车车门总成、冲压件产品,巩固国内领先地位。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发展汽车整车生产,建设汽车生产基地。
2、培育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优化环境、创新平台、扩大规模、打造优势的思路,发挥既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迅速壮大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发电、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基础产业发展,打造秦皇岛“数谷”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上一篇: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下一篇: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