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河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河北省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8 14:26:31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和《河北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北省测绘航空摄影管理规定》、《河北省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航空摄影和遥感资料统一管理的通知》、《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基础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启用和推广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推进基础测绘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行政管理体系、现代化测绘装备体系和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天地图·河北”和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有利于基础测绘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
       引进无人直升机、倾斜航摄相机、机载激光雷达相机、像素工厂、海洋测量等设备,形成天地海一体化的信息化测绘装备体系。建成了河北省地理空间技术创新基地,形成2.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分发中心。基于全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开展了河北省北斗导航定位网建设,完成64个基准站的兼容改造,用户数量超过1500个,并发用户达到240个。完成全省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更新和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对全省经济发展热点地区和资料陈旧地区的1:1万数字线划图和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更新。完成全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化转换,改造升级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展了河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形成全省170个县级单位的地表覆盖和国情要素成果;完成“曹妃甸工业区地理国情监测”等8项专题性监测项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启动省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11个设区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130多个县(市、区)启动建设数字城市,成果在政府决策、应急救援、部门管理、百姓生活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部分市、县(市、区)探索开展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张家口申奥、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等重要战略测绘地形图和专题图;为国土、环保、地质、水利、交通等行业和部门提供数据78TB,提供纸质地形图超过1万幅,大地控制点约6000个。初步形成河北省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形成应对突发事件快速获取、即时处理、网络传输、在线决策能力,在抚宁森林火灾救援、“7.21”涞源特大暴雨救灾、夏秋季秸秆焚烧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公安禁种铲毒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倾斜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实景三维数据获取、处理及应用研究”等100余项重点项目获省部级奖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监测预警方法”等5项发明获得专利。
       (二)形势分析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快速发展,成为现代测绘基准建设、维护的主要技术支撑,并不断推动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发展。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种类日益增多,成为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主要手段。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基础测绘业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测绘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等新型产品不断出现。地理信息工作逐步实现由以地形图服务为主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转变。
       从国内来看,应对全球性挑战、拓展利益空间、维护国家利益安全,要求基础测绘工作范围由陆地国土向海洋乃至全球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救援等要求延伸基础测绘服务链条,拓展基础测绘业务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快速发展,“资源三号”、“高分一号”卫星等遥感卫星开展业务化运行。以全球覆盖、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已初具规模。
       从省内来看,基本实现由数字化生产体系向信息化生产体系转变,地理信息服务已由地图数据服务逐步向网络化定制服务、专题服务、平台服务等多元化服务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催生了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海洋测绘等新业务;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覆盖陆地海洋国土的高精度现代化测绘基准、多样化的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
       (三)主要问题
       基础测绘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基础数据陈旧,现势性不强,难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理信息数据现势性的需求。基础测绘数据获取、覆盖程度、更新速度等与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不够完善,基础测绘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宗旨,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和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法规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着力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全面提升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按照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基础测绘管理。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统筹与计划管理,强化与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衔接,推进基础测绘联动更新和资源共享。
       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发展,人才引领,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利用、保障安全。建立健全基础测绘安全保密防控体制机制,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
       (三)发展目标
       完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成覆盖全省陆地海洋国土的大地、高程、重力三网结合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体系;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完善地理国情支撑体系,建立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制和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陆海统筹、联动更新,加快形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完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1.总体目标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陆地海洋国土的大地、高程、重力三网结合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体系,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卫星导航基准站联网运行和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向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提供覆盖全省的高精度、三维、动态、适用的空间定位服务。
       2.实施项目
       完善河北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改造省级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升级兼容北斗导航卫星的多星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全省现有基准站网,在设区市城区、沿海等重点区域增建50个多星综合基准站,形成全省基准站总数不少于120个的陆海一体化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加强全省卫星导航基准站的维护和优化,加强数据处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准数据管理、处理、服务能力。推进京津冀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联网解算,形成京津冀基准站网一体化,逐步实现与周边省市联网运行。创新服务模式,支撑社会化和专业化应用。
       推进大地、高程、重力三网结合。在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廊坊6市勘选建设水准基岩点,同步建设卫星定位基准站和重力点,并对新建基岩点进行3000千米二等水准联测,提升全省高程控制网精度。精化全省陆海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提高全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选择60个左右基准站建立重力观测站并进行绝对重力测量,形成全省一等重力网,推进覆盖全省陆地海洋国土的大地、高程、重力控制网三网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维护基础测绘设备综合检定基线场,形成全省公众测绘计量标准。加强全省测量标志管理及维护,复测全省B级卫星定位控制点。完成省级基础测绘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协助省直各部门完成地理信息成果的转换工作,指导市级、县级地理信息成果的转换工作。
       (二)建立基础测绘快速更新体系
       1.总体目标
       加快全省范围和重点区域多分辨率、多种类、多数据源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建立基础测绘生产云架构,推进省、市、县联动更新;实现陆海一体化的多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及准实时更新,建立基础测绘准实时更新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
       2.实施项目
       航天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每年获取1次全省范围优于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亚米级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和环首都等重点区域1万平方千米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全省2米格网的激光雷达数据,重点地区每年获取0.5万平方千米0.25米格网的激光雷达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及更新。每年利用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制作全省范围2.5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全省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利用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制作0.2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数字线划地图(DLG)制作及更新。每年开展环首都、环渤海等重点区域1万平方千米1:2000数字线划图(DLG)测制与更新,对全省平原和丘陵区域约10万平方千米区域的1:1万数字线划图(DLG)变化信息进行核查与更新。“十三五”期间完成全省山区和高山区约9万平方千米1:1万数字线划图(DLG)全要素更新。
       数字高程模型(DEM)建设及更新。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完成全省1:1万数字表面模型(DSM)和1:1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完成上年度获取的0.5万平方千米重点区域0.25米格网的激光雷达数据处理。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更新。建立全省高精度相片控制点数据库;完成年度更新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
       海洋测绘。开展全省海岛(礁)监测和1:2000海岛测图,实施全省近海10千米以内1:1万水下地形测量,完成省内大型流域、水库水下地形测量,建立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河北省沿海深水岸线资源图集》,服务保障环渤海合作发展。
       基础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基础测绘生产云架构,建设省级基础测绘数字档案馆;在张家口和承德建设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异地备份基地。
       (三)建立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体系
       1.总体目标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信息资源,开展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支撑体系,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制和机制,为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提供数据支撑。指导市县开展地理国情监测。
       2.实施项目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础,每2年开展1次涵盖全省地表覆盖及国情要素变化等情况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反映全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全要素监测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服务。
       地理国情专题监测。通过自主监测和多部门联合,每年开展不少于4项专题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城镇空间格局、污染源空间分布等)、自然生态变化(植被覆盖度、重要湿地变化、危化源分布等)、国土空间格局(矿山空间资源、海岸带综合国情、重要水域等)及国家重大工程(冬奥会、长城保护等)等专题监测项目,为政府部门和关行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专题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建设。构建地理国情信息动态监测数据库,形成海量地理国情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一是做好地理国情数据成果年度更新和维护。在地理国情普查本底数据库基础上,依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整合多尺度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及部门专题信息,对全省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进行年度更新和维护,全面反映全省地理信息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二是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进行集成、存储和管理,形成动态的最终成果数据库,反映全省地理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
       机制建设。建设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投入机制,将基础性及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更新、优化相应软硬件装备,强化地理国情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及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制和机制。
       聚焦区域发展重点、热点,利用基础性及专题性监测成果,结合部门专题信息,加强综合统计分析,联合相关部门编制河北省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报告,发布年度地理国情报告,形成监测成果发布、共享、应用机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真实可靠、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
       (四)完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1.总体目标
       加强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应急基础数据的更新,建立应急测绘投入机制。建立地理信息应急处置平台,完善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机制,并纳入国家、省政府和省军区应急保障体系;联动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2.实施项目
       建立健全应急测绘投入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测绘服务装备调用与快速集结机制,形成省、市、县联动、军地协同配合、专兼职结合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
       在石家庄和张承交界地区勘建应急测绘基地,形成全省范围2小时内的应急响应圈;加强应急测绘装备建设与运维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和常态化应急演练;推进应急装备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形成快速获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地理信息数据的能力。
       建立地理信息应急处置平台,提高政府应对雨季水灾、夏秋森林防火、夏秋季秸秆禁烧、春秋季禁毒活动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实景三维数据、主要道路全景数据、地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等重要应急基础数据的获取及更新,为应急决策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保障。
       (五)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1.总体目标
       加快省级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省市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与推广应用,建成并推广“天地图·河北”;启动省级和10个左右的城市智慧区域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动产登记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部署提供支撑,丰富地理信息产品形式,全面提升地理信息对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2.实施项目
       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部署安排,建成具有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和数据格式的省级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依托电子政务内、外网,统筹建设涉密版和政务版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为省直各部门在线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的能力。
       省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完成省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丰富数据内容,拓展平台功能,推进与国土、住建、工信、交通、安监、水利、旅游、统计等省直各部门专题数据的有机结合,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共享与交换。
       数字城市建设。完成全省所有市县数字城市建设,加强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深化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应用。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启动数字乡镇建设。推进省市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形成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高效运行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时空信息数据库,启动智慧河北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研究制定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建我省统一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系统,遴选10个左右的设区市、县(市)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天地图·河北”建设。开展“天地图·河北”建设,做好省市县数据融合、更新和应用推广,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以线上、线下、定制等多重方式提供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利用“天地图·河北”平台及网络基础设施,为国土资源管理、地质调查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专题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与应用,不断促进政府部门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打造以“天地图·河北”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
       为重大战略保障服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地理信息的潜在需求,推进京津冀测绘基准一体化、测绘标准一体化,协同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用图;为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提供精准空间位置服务和多样化地理信息产品;结合美丽河北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开展区域性和重点村镇地形图、专题图测制和应用系统建设;根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积极开展地理信息行业对口援疆工作。
       为经济建设部门管理服务。为全省不动产登记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提供精准空间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和平台系统服务;协同开展不动产测量,为不动产存量数据整理、信息核查、统一登记信息发证系统建设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地理信息数据保障,深化地理信息在国土资源业务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公众地图服务。建立地图更新工作机制,更新河北省地图集和省领导工作用图,开展新型地图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与生产,丰富公共地图产品内容及形式,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提供服务,扩大大众地理信息消费需求。完善和更新河北省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网上展览馆,集成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地图资源及地理信息成果应用,打造网络化、可视化地理信息宣传窗口和服务平台。完善地理信息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等系统,推进地理信息成果在线分发服务。
       (六)形成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
       1.总体目标
       加强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完善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着力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指导市县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实施项目
       基于基础测绘、海洋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业务需求,积极引进地理信息实时获取、数据处理、应用服务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试验研究,提升软硬件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更新维护涉密生产网络、政务网络、软硬件等基础设施。
       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成果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引进、培养与交流,完善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成立河北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通过创新项目实施和合作交流,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着力推进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积极构建新型基础测绘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多源影像数据快速获取、自动处理生产技术流程及“立体采编、内外同步、图库并举”的一体化生产技术流程,研发全省统一的、适用的地理信息质量控制系统和应用平台。大力推广北斗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在精准农业、物流运输、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选取1个城市及1个矿区开展地下定位研究试验,推广地下定位技术在地下管线测量、矿山监测、人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选取2-5个重点区域开展室内多手段定位技术研究试验,推广室内定位技术在测绘、旅游、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开展对信息化测绘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研究,推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全省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地理信息采集与服务标准,研究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技术标准,及时发布河北省地理国情监测公共产品规格及技术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系列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等相关标准,不断完善地方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地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修订《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和《河北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以及地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法规制度,明确新型基础测绘职责定位和分工,健全分级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统筹,积极创造有利于新型基础测绘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
       (二)加强规划统筹,强化计划管理
       把规划放在基础测绘的龙头位置,突出基础测绘的公益性地位。充分发挥规划对年度计划编制、项目预算和投资安排的约束引导作用,强化全省基础测绘统筹管理,严格规划编制程序,强化年度计划管理,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指标体系,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围绕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加快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形成职责分明、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新型基础测绘组织体系。统筹项目实施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基础测绘创新能力。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经费管理
       围绕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以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依法安排基础测绘必要经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预算管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健全经费的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五)健全共享机制,促进交换共享
       全面落实《河北省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办法》,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跨部门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分部门维护管理、公共自由交换、实时交换共享的循环工作流程,不断形成国民经济大数据框架。集成、整合多部门政务专题信息,推进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标准通用化。
       (六)强化军地融合,促进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军地融合发展战略,完善地理信息军地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深度开展军地地理信息项目合作,拓宽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协作领域,推进军地地理信息成果交换共享;协同开展军地地理信息应急演练,提高军地地理信息应急响应和快速保障能力。
       (七)加强规划评估,监管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机制,加强对基础测绘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基础测绘规划、年度计划、预算执行以及项目实施的有机衔接,形成规划执行的监督评估工作体系。加强基础测绘项目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建立规划调整机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按有关程序和要求对规划进行调整,提高基础测绘规划的严肃性。

上一篇:河北省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河北省“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